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东坡往事 > 第三十七章 开始触及新法

第三十七章 开始触及新法


  山东兖州丰符人姜潜,字至之,也是苏轼的朋友。王安石强推青苗法前,在陈留当过知县。

  有一次与苏轼在一起交游饮宴,这个姜潜先举一酒令说,座中人都要各自说出一味中药名。说完手指苏轼道,先生的名字就是中药名(用手指苏轼的谐音)。

  众问其故。

  姜潜道,子苏。

  苏轼不假思索地回道,先生的名字亦是药名。而且不是半夏,就是厚朴。

  众人又问其故。

  苏轼解释道,君若不是半夏、厚朴,为何会叫“姜至之”?

  众所周知,这里的“紫苏”、“半夏”、“厚朴”都是中华国医中的中草药名。

  紫苏,别名桂荏、白苏、赤苏等,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苏叶能散表寒,发汗力较强,用于风寒表症,见恶寒、发热、无汗等症,常配生姜同用。如表症兼有气滞,有可与香附、陈皮等同用。行气宽中紫苏叶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恶。

  半夏,又名地文、守田等,属天南星目、天南星科、半夏属药用植物植物。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生用消疖肿作用。炮制时需取干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半干,切薄片,干燥。

  厚朴,植物学范围内别名紫朴、紫油朴、温朴等,为木兰科、木兰属植物。中药材中专指该植物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四至六月剥取根皮及枝皮直接阴干,干皮置沸水中微煮后堆置阴湿处,“发汗“至内表面皮紫褐色或棕褐色时,蒸软取出,卷成筒状,干燥。切丝,姜制用。对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湿阻中焦等疾病有治疗作用。

  总的说来,半夏与厚朴这两味药使用前都需要用姜来炮制,也即“姜制之”,谐音“姜至之”。因此,若没有像苏轼这样的扎实的中医药知识,恐怕这种酒令就难以应答。

  熙宁三年春节过后的大年初九,朝廷的诏命下达,苏辙被任命为省试点检试卷官。

  省试点检试卷官,是一官职名,宋代科举考试中专设之官。景德四年(1007)礼部试,始设点检进士程文官和考校诸科程文官。天禧三年(1019),改称点检试卷官,从馆职、学官中选派。其后,各级考试均委任点检试卷官,按课题不同,分别考校举人试卷,批定分数,初定等第进呈。在知举官决定合格与否及等第后,再查试卷中有无杂犯事项。

  说到底,是跟考试有关的职务,类似于今天教育系统的工作。

  就在苏辙忙着新职务的交接手续之时,苏轼正在观赏内教博士(掌教习宫人书算众艺)长安雷氏所藏的吴道子真迹《天龙八部》图卷,并在图卷上做了跋文。

  苏轼认为,吴道子的鬼神人物能画出面目的新意,极尽手足的姿态,尤其精妙的是旁现侧出之处的曲折长短,细微处甚至不差一根毫毛,除“画圣”二字之外很难找出别的词语能与吴道子的名字相称了。

  苏轼还认为,前人都说画狗马比画鬼神难这种说法不正确,因为鬼神人们虽然并没见过,但他们的姿态动作,都必须用真人来考察,这一点上无法骗人。画的难易在于画的精妙和拙劣,不在画的对象。甚至精妙与拙劣之中,又有格调的差别,画画得再精妙但格调卑下,仍不免为凡庸之作。

  正月二十六,知河南府、观文殿学士、户部尚书张方平出任陈州(治所在今河南省淮阳县)知州。

  其实,刚开始张方平是被朝廷任命为尚书省兼提举集禧观(原名会灵观,供着三山五岳的神灵,亦是汴京数一数二的大观,仁宗时毁于大火,重建改名集禧观。熙宁时,富弼始带此衔居洛阳),待老张觐见皇上时,神宗又想让他留在京师任宣徽使。

  宣徽使是宣徽院的最高长官。由于宣徽院分为南、北两院,所以宣徽使也设有宣徽南、北院使两名,另有副使两名,职务主要是管理各种郊祀、朝会、宴会、典礼的供应与服务,还管理内外进贡物品。

  王安石却对神宗说,这是一种比较重大的人事变动,朝野上下四方观望,不可能没有议论,不知陛下是想借此机会表彰老张的功劳还是怜悯他的老资格呢?

  神宗道,朕还是怜惜他几十年如一日为朝廷效命的老资格。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