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再造汉明 > 第十六章 苏州府学

第十六章 苏州府学

按朝廷的规定,社学是每五十户为一社,每社设一社学,属于官办,社学的日常支出有政府解决。水车浜就有社学,是水车浜与邻近几个村共享的社学。苏州平常人家只要稍微有点钱,都会把孩子送到社学去读书的。在崇祯年间,苏州府境内有700多所社学。

社学、县学、府学的费用有官方承担。

民间还有绅士赞助的义学,有钱人家在家里还开办私塾。

社学、义学、私塾相当于后世的小学,县学、府学相当于后世的初中或高中。

这些府学、县学、社学、义学都归苏州府学政管理。府学、县学设教谕1人,相当于后世学校的校长;设训导2-3人,相当于后世学校的副校长、教导主任。

除官办的府学、县学及社学外,还有官办及民办的书院。这些书院相当于后世的图书馆或进修学校,但书院不仅藏书,也聘请教师给学生上课。

明代在苏州城的书院有虎丘的和靖书院、南宫坊书院巷的鹤山书院、禅兴寺桥的文正书院、唐家巷的学道书院、西市坊的金乡书院、黄鹂坊桥的道南书院、广济桥的芥隐书院、西城桥的碧山书院。在苏州城周边也有不少有名的书院,如位于天池山的天池书院、浒关镇的文正书院(与苏州城内的文正书院同名)、甫里镇(今甪直镇)的甫里书院。

和靖书院,创建于南宋,原在虎丘云岩寺,明代嘉靖年间移到虎丘龙兴寺。

学道书院创建于南宋咸淳五年,后世在学道书院的位置开办了“东吴大学”。

鹤山书院创建于元代,明代改为巡抚衙门后,将鹤山书院搬迁到了东南角,隔卧龙街与苏州府学相望。后世在鹤山书院地址开办了“苏州医学院”。

文正书院创建于元代至正六年,原为范公祠,元代改为书院。

金乡书院创建于明代嘉靖年间。

道南书院创建于明代,原为南京兵部尚书杨庄间的专祠,后改为书院。

芥隐书院创建于明代,原为明礼部尚书袁安节家的祠堂,后改为书院。

碧山书院,由明代吏部侍郎徐缙所建。

天池书院,由明吏部御史毛珵所建。

文庙和大多数书院供奉的是孔子,也有部分书院是供奉其他先贤的,如和靖书院、学道书院供奉的是言子,金乡书院供奉的是澹台灭明。

社学、义学、县学、府学、书院是不招收女孩子读书的。如女孩子要上学的话,只有私塾一个途径,因此有钱人家为了给女儿有个比较好的未来,就出钱将教师请到家里来给女儿上课,不过既然把教师请到家里来了,家里和亲戚家的男孩子、女孩子也可以同时听课。

社学、义学、私塾、县学、府学、书院里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四书》、《五经》为主,还教学一些算术、音乐、诗词。

社学、义学、私塾毕业后可进入县学、府学,在县学、府学学满三年后,可参加府试。

通过府试的人就是“秀才”,只有“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通过乡试的就是“举人”,就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举人可参加会试,通过会试的,就是“贡士”。贡士可参加殿试,通过殿试的就是进士,录取名单称为“金榜”,“金榜题名”就是这么来的。进士的第一名就是“状元”,第二名就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

书院主要是供没有通过府试、乡试的学生进修的,与后世的复读类似。如《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在考取举人后,就是在九江的白鹿洞书院进修的。

苏州有这么多的社学、义学、私塾,还有县学、府学、书院,因此苏州文风较盛,苏州人受教育的程度远远高于国内其他地方,也怪不得苏州考中状元的,一直位于全国前列。

历史上,整个明代共录取24866名进士,仅苏州府被录取的进士有1055人,4.2%;整个明代共有文科状元89名,其中有8人来自于苏州府,占比近9%。

在社学、义学、私塾任教的往往都是还没做官的秀才、举人。

苏州人与绍兴人不同,绍兴的举人、秀才喜欢到外地去做衙官(即师爷),因此全国各地都有“绍兴师爷”,苏州那些没做官的举人、秀才却宁可留在苏州城内教教书、写写字,不愿去外地开天辟地,这或许就是苏州人长期以来的“小富即安”吧。

刘云龙来到文庙前,看到前边是一大片农田。

在文庙以南,东起葑门,西止盘门瑞光塔,南到城南城墙,有近100万平方米(约1500亩)种植着水稻的农田,那是苏州卫的军田。当年朱元璋进攻张士诚盘踞的苏州城耗时3年,原因之一就在于张士诚在城内有1500多亩良田供军需。

历史上,苏州城内的这1500亩农田,直到20世纪年60代才逐渐被开发,于20世纪90年代才彻底消失。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