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香坊纪事 > 第二十章 旧时物语

第二十章 旧时物语

在香坊,杨青生与牛的故事,三天三夜也是说不完的,不仅因为他打小喜欢放牛,而且在年轻的时候,还做过一阵子牛贩子。据说,人家牛贩看牛,还要看牙口,他不用,只要远远的瞄一眼牛,就知道那头牛的前世今生。但是,牛贩子这个职业,注定了他要常年走南闯北。俗话说,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杨青生在香坊算是有见识的人之一。只不过,在他成了杨姓领头人之后,正赶上迎来新中国成立后各种各类的新风新事,村里有太多的事情需要他去处理,所以就不再贩牛。

回到村里之后,杨青生自然成了村里养耕牛的能人里手。那阵子,因为养牛技术在身,杨青生无论是在合作社时期还是在在生产队里,都是足足压了孟庆繁一头的,再加上他比孟庆繁高出一头,力气自然也大很多,颇有点压得对手永世抬不起头来的阵势。即便是后来孟庆繁靠着孟姓人很团结的选票,当了生产队的副队长,这种形势依然没有改变。在香坊,“杨老大”一直就是“杨老大”,“孟老四”变成了“孟**”也无济于事。

可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事难料。没过几年,机耕农具时代悄然到来了,杨青生和孟庆繁两个人之间的较量很快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香坊的田地全部都是平地,除了留住水而特意垒的土埂子,连块凸出地标都没有,自然是机耕农具一展身手的天下。本来,杨青生作为生产队队长,是有机会在农耕机具到来之时先拔头筹的。可是,因为与牛有缘,他眼里已经容不下任何东西,所以,把去镇上学习开拖拉机的机会,拱手让给了副队长孟庆繁。

19**年的夏天,孟庆繁开着“东方红”从公社上回来。

这喝油的“牛”一出现,立即吸引了香坊老少爷们的目光,连小媳妇都顾不上体面,挤在生产队队部前空地上人山人海的人堆里看热闹。看着眼前这架势,即便是一向对用拖拉机耕地不屑一顾的杨青生,也开始怀疑起自己之前的判断来。

事实上,一两年前甚至是好几年前,香坊就有可能拥有拖拉机的。但是,1959年11月才生产出第一辆拖拉机的新中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让很多乡村拥有现代化的农耕机具。虽然1960年时通县就划归北京了,香坊村也跟着又承上了皇城根的露水珠儿,但上级分配下来的数量依然非常有限,不可能每个村都能够分得到,所以,对拖拉机态度消极的杨青生倒成了其他生产队千恩万谢的人。香坊是整个公社最后配上拖拉机的生产队,而且,如果不是孟庆繁参加了公社农机手培训,估计香坊拥有拖拉机的历史,还得向后推若干年。

杨青生不要拖拉机,自然是因为他有牛。因为有养牛和使唤牛的本事,让杨青生足足拥有了近十年的辉煌。尤其是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之后,周边十里八乡生产队养的牛,都与他杨青生脱不了干系,不是他帮着配种生的,就是经他手治过病的。即便是后来好多生产队有了农耕机具,但是耕牛还是不可或缺的,毕竟,地那么多,全靠一两辆拖拉机根本不灵。

尽管这样,但那天孟庆繁开着拖拉机回到香坊时,杨青生的心还是情不不禁地那么“突突”的跳动了几下,不祥的预感上头了。

果然,杨青生没有杞人忧天,香坊的天真的说变就变了。但是,这种变化,或许是他一开始没有预料到的。因为,拖拉机进村的最大改变,并不是耕地的牛根本敌不过喝油的“牛”,而是拖拉机可以拉着好多东西以及人奔跑。那些村民坐在拖拉机上,一路尖叫着,总是将自己的情绪喧泄得比旱天时路上的土灰尘还高还远,这让杨青生听着格外刺耳!

香坊偏,离镇上几十里路呢。过去,大家去镇里交公粮,或者赶个集什么的,最便利的交通工具也不过是自行车。可是,自行车贵,以种地为生的农民家庭有几家买得起的?好吧,就算有咬咬牙买了的,那交公粮或者拉个重东西,还得靠平板车或者独轮车。所以,拖拉机一进村,从此改变了香坊的交通史,自然是一件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大事。

从那开始,孟庆繁家门庭若市。

即便是因为受孟庆繁娶花婶事件影响不再往来的杨家人,也不避嫌疑的出入他家。村民们的目的或者动机十分单纯,当然是冲着那台拖拉机来的。谁搭个车上镇里赶集,或者是买了个什么重物件,托孟庆繁用拖拉机捎一下回来,等等,不都得去孟家打听个消息,抢先排个号?

孟庆繁虽然没有杨青生那看起来挺生猛的待人接物豪爽劲,但要逢人结缘,他还要胜杨青生一筹。他知道拖拉机不是他的,也不是孟姓的,而是整个香坊的,所以,不管是哪个姓的,只要先来打招呼的,就先搭上谁。所以,拖拉机进村带来的最终结果,那就是牛耕能人杨青生的生产队队长位置不保,拱手让给了拖拉机手孟庆繁。

但是,这还不算是孟庆繁最辉煌的时刻。1965年的秋天,那才是他迎来人生中最光辉的一刻。

这天一大早,孟庆繁接了个电话,公社打来的,说是有一个大领导要来香坊视察,让村里做好接待工作。事情也赶巧了,公社通往香坊的一段路正在修,头里连下了两天大雨,路面上烂泥堆积,城里的小汽车根本开不进村子。所以,公社领导让孟庆繁开拖拉机在那接应一下。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