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行者如歌之天耀中华 > 第一章 雪原商队

第一章 雪原商队

暴风雪,大烟泡,这是北国冬日里的的常态。西北风刮起来,那是无休无止,漫天飞舞的雪花主宰着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今天是它,明天是它,睁眼闭眼都是它。多少天过去了,不知何时,风停了,雪住了,于是,满眼都是一片银装素裹。如果说这个世界还有颜色的话,那么,仰头看是蓝蓝的天,其余的就都是漫无边际的雪白了。

这是北国初冬的第一场雪,虽然来的稍晚一些,却仍然不乏它的狂暴,当然,现在却是静静的覆盖着大地,瞧那静谧安稳的样子,就好像它们一直就在这里似的。是啊,这里就是风的家园,雪的故乡。

一队人马踯踯躅躅,逶迤着艰难跋涉在没膝的雪中,远远望去,就好像洁白无瑕的雪原上爬行着一队蚂蚁。尽管行路艰难,但是,他们仍然还是一步一步的向前,执着的前行着。

一个粗旷的汉子停下脚步,摘掉厚厚的狗皮帽子,露出了热气蒸腾的一个大秃瓢,冲着一望无际的雪海大声呼喝着。随着他的呼喊,周围的那群人也一个接着一个的呼喊起来。虽然人多势众,由于身处旷野,没有声音回应,反而显得他们的喊声有气无力似的。

“你们这帮小子就这么一点尿性吗,连喊声都没有一点底气,这要是生出来的孩子,恐怕都是女娃吧!”粗旷的汉子张口嘲笑众人道。

“老大,不是弟兄们没有底气,实在是这么多天的大烟泡把大伙折磨坏了,若不是咱们有那些老酒顶着,估计早就累趴下了。”

接话的是一个小个子的中年汉子,他同样是热气蒸腾的脑袋瓜子上后面坠着一个大粗**,摘下的大狗皮帽子当作蒲扇,一下一下的扇着凉风。

被唤做老大的粗旷汉子扔掉狗皮帽子,哈腰捧起一把白雪,稀里呼噜的在胡子拉碴的脸上抹了一阵,然后再次仰头大吼一声“痛快!”

“老大,前面好像有一片芦苇荡,大伙好像都饿了,咱们去那里歇歇脚怎么样?”小个子汉子建议道。

“好吧,你先领头先走,我垫后。别看茫茫雪原渺无人烟,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窜出一股马匪,咱们那些货可不能闪失,事先不得不防啊!”粗旷汉子小心翼翼的吩咐道。

“好嘞,大哥,我盯着呢。”小个子汉子麻溜的答应着。

茫茫雪原上的这对人马来自于盛京(沈阳)的一家大商行。西汉时期,沈阳始称“侯城”,唐代改称“沈州”。1634年 清太宗皇太极改称沈阳为“盛京”。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运”之意在沈阳设奉天府,沈阳又名“奉天”。

盛京的这家大商行叫鸿运商行,它负责北京以北的广大地区的商品贩卖和转运,既有商业性质,又有镖行性质,直白的说,就是自家的货自己押运。买卖干的这么大,家主自然不会是白丁,据传,早先的家主是员开国武将,其背后有皇亲国戚作为倚靠。

眼前这支队伍,只是鸿运商行众多商队的一个分支。领头的粗旷汉子名字叫杨大树,那个小个子汉子叫于二槐,哥俩少年时就投身到这家商行,二十多年的勤勉与奋斗深得家主的信任。

这支商队有一百多人,青壮年居多,还有不少的少年男女一起随行。他们除了是自小就生长在商行随父辈共同走镖之外,还有就是沿途收养的孤儿和小叫花子,这些都是作为商行的后备力量预先储存着,由此可知,鸿运商行的家主眼光长远,不仅经营好现在,还关注着商行将来的发展。

这趟镖行路线是从盛京出发,第一站直奔卜奎城(齐齐哈尔),第二站是墨尔根(嫩江),第三站是瑷珲(黑河)。早年,也就是康熙年间,黑龙江将军府最先设置在瑷珲(黑河),然后,迁址至墨尔根(嫩江县),最后,迁址至齐齐哈尔。商队的货物既有民品又有军品,最重要的就是官银,这是镇守边关的军饷。

多年的走镖,这一带杨大树已经很熟悉了,不管是黑道白道的,大家多少都会卖他一个面子,毕竟,每次经过人家的地界,杨大树都不会空手而过,多多少少,一些小意思还是有的。

在盛京至卜奎城这一路有两千里地,毛贼土匪虽然也有不少,但是,他们都是杨大树手下的败将,一看到他们这队的旗帜,就都远远的避开为宜。一旦过了卜奎城(齐齐哈尔),前往墨尔根(嫩江)甚至是瑷珲(黑河)的时候,杨大树就不好把控局势了。因为,出没在这一带的多是马匪,这里人员混杂,多是当年发配的罪犯,当下的逃犯和逃荒而至的各地流民。对付他们还好说,最让杨大树头疼的是,他们其中有时候会参杂一些从俄罗斯流窜过来的老毛子,他们不仅个个都是心肠歹毒,而且,手中都有火器。这些马匪连当地的官军都害怕,何况是走镖的平民呢。

关于火器,常年走镖的人也有不少会使用的,但是,这些都是管家严格控制的,民间私藏那是违法的,但是,为了保命,常年走镖的人私下里都会私藏一部分的,不然,这碗饭就没法吃了。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