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孤女罪妻:将军偏宠溺 > 第三十六章 强势回归

第三十六章 强势回归

司马煦年知道秦天麟之子秦书昀要回朝堂,还认为他必出任尚书省兵部尚书一职,毕竟尚书省现在是秦天麟和宁亲王的天下,安插秦书昀在尚书省更得心应手。更何况,秦书昀现任益州刺史,益州为边境州,刺史同领该州诸军事,他对军事应颇有经验,任兵部尚书合情合理。但秦书映一说,他才知道宁亲王阵营要把他拱进中书省,位置肯定是前太子党正三品中书舍人张怀显被清理后的出缺。

秦家要开始动作了,不消说,秦贵妃肯定是吹了不少枕边风的。

正三品中书舍人是十分关键的政务官。按大成国律例,各地方上奏的奏章先经门下省谏议大夫审议,出具初步意见,再到中书省中书舍人判事,拟定处理方案,其后直接送到皇帝桌案。

皇帝认为可行,即红字御批,发尚书省执行,皇帝认为需再议,即送翰林院誊抄副本,分送相关官员阅知,再在政事堂或朝堂上商榷。

通常,皇帝在批阅奏章时,翰林院大学士领诸阁学士在一侧伺候文墨,并应皇帝需求出具参考意见、随时誊抄,因此大学士也是重要的决策人物。

这是大成国“互相制衡”统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三省长官本已位高权重,如果还掌握了各地方官员上达天听的奏事渠道,就很容易把皇帝架空,因此,将地方的奏事处理权摊到谏议大夫、中书舍人以及翰林院学士等品阶不算太高的人手里,一来制衡了三省长官的权力,二来,即使皇帝想偷懒,也有朝堂的三重精英给他拟好方案,他即使闭起眼御批通过,谅也不会出太大的岔子。

前太子在位时,中书舍人有三人,其中两人为皇帝在翰林院提拔起来的亲信,任该职已有十数年,另一人则是张怀显。张怀显在任期间,大肆倾斜包庇扬州一地,助长太子阵营。太子倒台时,皇帝首先就把他清理了出去。

秦书昀不日即到长安,司马煦年预计皇帝很快就会提出补缺中书舍人一事,如果他有意安排秦书昀,则不会给反对者太多抗辩机会,司马仰如果举不出一个有力的竞争者,必然失败。

果不其然,秦贵妃祈福回宫后第二天的朝议,皇帝就抛出了遴选中书舍人一事,宁亲王第一个站了出来举荐秦书昀,自然是说了一大通好话。司马仰以为宁亲王阵营会继续推冯炯,不想对方却如此耐不住性子,堂而皇之地偏私,把秦书昀举了出来,一时有点措手不及,只能泛泛说了几句反对的话,不痛不痒的自然撼动不了皇帝的心意。正在皇帝准备下旨决定时,司马煦年站了出来。

“圣上,臣以为,中书舍人一职甚为紧要,非经验充足者不能胜任。秦大人当然是年轻有为,但只任过益州刺史一任地方官,恐怕对天下大事还不太熟悉,任中书舍人行判事之职,怕是不妥。”

司马韬顿了顿,面露不悦,但不得不说司马煦年所言确有道理,“那依爱卿之见,何人适任?”

“臣以为,吏部侍郎杨政,可当大任。”

站在队列里的杨政听到自己的名字,大吃一惊,不知司马煦年是何意,连忙出列跪下,直喊“臣惶恐”之语。

司马韬没想到司马煦年有此一举,但客观来说,杨政的履历,要比秦书昀亮眼得多。

弘农杨氏自前朝时起便是门阀士族,培养接班人甚是严格。杨政在考中进士后,即被分配到边远的交州任一区区县丞,后为县令,后历任南海港市舶司主事、郡守、交州司马、刺史等职,回到朝中后,跟着杨晖又在中书省、尚书省属下多个机构任职。

杨政其人虽资质平平,但也中规中矩,而且将其在现任从三品吏部侍郎拔擢为正三品中书舍人,也甚为合理。

司马煦年建言一出,满朝文武皆有同感,不少人点头附议,司马韬一时也难以应对。

弘农杨氏在朝中本就根基深厚,皇帝当初也是为了拉拢杨晖才与他结为儿女亲家。杨晖在藏奴冤案中并没有太大的罪过,至多算是德行有失。

杨晖被公告罢官的缘由并不是触犯律法,而是寻了个借口,说朝廷体恤其年迈,特赐归田养老。其后,皇帝为安抚杨家,还特地宴请了杨氏族长,从一品太师杨晞,闲话家常。由此可见,杨氏一族,非同一般。

此时朝中已有不少高阶官员出列赞同司马煦年。同是出自弘农杨氏的杨安之,一向自视清高,既不曾与杨晞、杨晖等人深交,也不参与朝堂政争,但此时也站了出来,支持杨政出任中书舍人,足见秦书昀难俘人心。

朝堂的舆论,已经明显向杨政倾斜。司马仰因无法提出其他的有力竞争者,唯有沉默。

司马韬见此场景,知是大势所趋,而且补缺的议题是自己抛出的,现在也不好压下,唯有同意杨政补缺。为了平衡,他还是授予了秦书昀从三品参知政事一职,使其进入政事堂。

杨政叩头谢恩,满腹狐疑。

朝议后百官各回衙门,杨政返回吏部候旨,没等谕旨来就去找司马煦年问个究竟。

“司马大人,刚在朝堂之上你是何意?”

“杨大人,还没向你道贺呢,恭喜高升。”

“你应该不会是想着报答我父亲提你入朝的恩德吧,更何况,你把这个视为恩德吗?”

“杨大人,我还是那句话,你若是学得你父亲的沉稳,前途怕是不可限量。”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