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东坡往事 > 第三十一章 王安石变法前后的政治背景

第三十一章 王安石变法前后的政治背景


  站到今天的历史角度再来回顾千年前的这场社会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宗旨其实就是致力于解决宋朝当时的“三冗”问题。

  为此,王安石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手段,目的就是精简人事、精简费用、增加国家的收入,同时又不增加人民的负担。

  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繁。北宋与西夏和辽国发生多次战争,土地不断遭到外族的蚕食。

  朝廷内部的改革派与守旧派的斗争也日趋激烈。

  加之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以集中皇权,比如,宰相职位一般由多人担任,同时还设定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官职也不断增加,导致北宋机构臃肿。同时,由于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恩荫制,一个官僚一生当中可以推荐数十个亲属来当官。

  北宋时期还大兴科举,参加科举应试的人数急剧增加,考取进士人数也相应地增加。这一现象,被称之为“冗官”。

  当时的北宋政府为了防范武将实行更戍法,频繁调动武将,导致“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并设立不同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由于军队涣散,指挥效率和战斗力较低,导致北宋在与辽国和西夏的斗争中常常失败。

  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只得招收流民入军,军队数量有所增加。灾荒年还得再招募一些流民进入到军队中去,不仅军队战斗力下降,军费还相应地增加。这一现象,分别叫做“冗兵”、“冗费”。

  冗官,冗兵、冗费等问题导致政府财政支出增加,不仅如此,北宋政府每年还要给西夏和辽“岁币”,与此同时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因而又造成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

  王安石出身贫苦,深知国家的弊病,于是便想对症下药。宋朝养兵太多,他就提出全国皆兵,凡是身体好的人都有当兵的义务,平时加强训练,有战事时,这些人就可以征调出来作战。官员效率低下,他就提高吏员的地位和俸禄,吏员有了足够的薪水,就会减少违规,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于是乎,有了王安石的上位。

  熙宁元年(106时,新即位的小皇帝宋神宗问王安石道,当今社会的治国之道,爱卿你认为什么是重中之重?

  王安石答道,“以择术为始。”

  也就是说,我们要找到治理国家的霹雳手段。当然了,这与如今“弃术近道”的观点截然相反,可能王安石同志觉得当时的儒家大道已经无法约束社会的进程了,必须得靠一点权术来变革一下才能以奏效。

  到了熙宁二年,宋神宗又问王安石道,不知爱卿心中的变革之术,以何为先?

  王安石答道,变风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

  熙宁二年(1069)二月,在给神宗小皇帝洗脑成功后,踌躇满志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由于深得宋神宗的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

  在经济方面,王安石出台了相当多的举措。

  比如,他提出了免役法,即让不愿服劳役的人缴纳一笔钱,朝廷用这笔钱雇佣专业做劳役工作的人代替他们。这个方法确实很精简,朝廷得到了一笔经费,就是所谓免役钱。而雇人服役,既提高了效率,又能节俭一笔开支。

  此外,王安石提出青苗法,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农耕贷款”。老百姓在田里播了种,在农作物还没有收割的时候,百姓通常都比较穷困,往往要向放高利贷者借钱度过这段拮据的日子。

  而王安石干脆以官方的名义借钱给老百姓,等农作物丰收以后,再加一点利息还给朝廷,这样既让百姓解了燃眉之急,又使国家得到一笔收入,堪称两全其美。

  历史上,王安石做这些改革时抱定了很大决心,他对宋神宗说:“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样坚决的态度,放在历朝历代也是少见的。然而宋朝朝廷内的派系林立、朋党攻讦却注定了这场伟大改革的失败。在宋仁宗时期,北宋就有庆历党争,两个派系意见相左,互相攻讦,到了宋神宗时情况更甚。

  例如,当时的翰林学士范镇认为,实行“青苗法”是变富人之多取而少取之。然“少取与多取,换汤不换药,充其量就是新瓶装老酒,犹五十步与百步,半斤八两的伎俩。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