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再造汉明 > 第十一章 扩大再生产(一)

第十一章 扩大再生产(一)

爷爷端详了机器半天,对他几个儿子说道:“阿龙刚刚学满师,不容易。这个关键技术,既然外国老师要收费,你们总不能让阿龙贴钱吧。”

伯父、叔叔听后,连忙说道:“这个我们都懂的。”

大家又聊了一下最近的稻田、棉花田的事,就各自回家了。

几天后,等他父亲从城里回来时,新做的五台机器又做好了。由于有了第1台的装配经验,后面5台的速度快多了。

刘云龙的父亲这次真拉了一车线锭,不过由于吴门桥不能过车辆,线坊的人用车把线锭送到盘门吴门桥后,让他雇人挑回家。幸亏盘门码头上有很多挑夫,不然他一个人可挑不动。他回家时,特意从城内买了2斤肉回来。

吃饭时,刘云龙看着碗里的红烧肉,嘴就馋得口水直流。在后世,他是一天不吃肉浑身就没力,可来到这个时代后,曾有好长一段时间吃不到肉。自肥皂赚钱后,家里已开始天天有肉吃了。一家人边吃饭,边听父亲讲他在线坊的事。

父亲说,他把纺好线的线筒交给掌柜时,掌柜惊讶地问我,你们村里是不是都做拉线的?怎么40锭线,几天就拉好了。我就说是呀,我们村里人人都做拉线活。掌柜说以前你们水车浜只有3家拉细线,怎么一下子拉细线的人多起来了呢。我问掌柜,这次能不能多拿点粗线?掌柜说,既然你们村做拉线活的人多了,而且质量不错,这次你就带个200锭回去吧。于是,我就拿了200锭回来。

妈妈问道:“纸筒的钱呢,没和掌柜说嘛?”

父亲一听,忙说道:“我只管高兴地拿线呢,又忘了和掌柜算纸筒的钱了。”

妹妹在旁边不开心地说道:“这几天我可是白干了。”

父亲说道:“小梅,你放心,下次我一定把纸筒的钱和老板结清。”

妈妈说道:“就知道你是个猪脑子。下次去的时候,把纸筒的事写在纸上,省得你老是忘记。”

妹妹马上说:“妈,我来写。”

妈妈问道:“小梅,你的刺绣活赶完了吗?”

妹妹说道:“这几天我不是给你们做纸筒吗,哪有时间赶刺绣活?”

妈妈说道:“赶完刺绣活后,就别再做刺绣了,和妈妈一起拉线”,做刺绣赚的钱比用机器拉线赚的钱少多了。

妹妹说道:“妈妈,哥哥做了六台机器,我和你拉线的话,谁来用其它的四台呢?”

刘云龙说道:“招聘人呀,开线坊了。”

妈妈说道:“开线坊?那要请几个人?。”

刘云龙说道:“机器多了,当然要开作坊才能赚更多的钱。”

父亲说道:“你把机器放哪里开作坊?”

刘云龙说道:“先把机器放家里。我早看好了,你们看,家里除了留下吃饭、睡觉的地方,正好可以放下6台机器。”

父亲说道:“那你去哪里给伯父、叔叔家做机器?”

刘云龙说道:“就去伯父、叔叔家里做好了。”

他父亲、母亲听后,认为说的有点道理。妈妈问道:“那请人来做的话,一天给人家多少工钿?”

刘云龙说道:“和肥皂坊不一样,肥皂坊的工人是1天30文,拉线是技术活,可以给人家一天35文。不过,午饭得他们自己带”。

工人在城里做工的话,除拿30文工钱外,掌柜还供应一顿午饭。

父亲听后,算了算,一台机器一天可拉16斤棉线,付给工人35文后,可以赚1085文,忙说道:“就35文工价,不能再多了。”

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要工人自带午饭,那招聘的人最好是本地人。

次日,他妈妈开始向外放风,说要请人来家里做工,来的人最好是附近村的人,不能太远,太远的话,家里没法提供住的地方。

放风后一个时辰不到,村里一个妇女来到刘云龙家里,说来应聘。她本名叫高和美,是村北高木桥人,嫁到了本村,随了夫姓,改名为刘和美。论辈分是刘云龙的堂嫂,她家境一般,丈夫身体又不怎么好,犯了严重的“大肚子病”,平时在家里也就做做刺绣,纺纺线,每天赚个十几文来补贴家用。

妈妈见是自家人,就做了一番示范,让堂嫂操作了一边。堂嫂本就经常纺线,很快就上手了,于是就被妈妈录取了。

堂嫂是自己村里人,午饭也不用带,直接回家吃饭就是了。她可以每天一早就给家人做好早饭,再过来拉线,中午早点回去,匆匆做午饭后,吃了就过来。

刘云龙对她说,嫂子是自家人,不用这么早过来。你每天只要完成16斤线就行。

接着又来了邻村居家园的一个妇女来应聘。

居家园在水车浜南面,新郭镇北面,距水车浜也只有二里路。

妈妈初步考察后,也被录取了。

到了下午,涌来了一大帮要来打工的女工。这些人平时都是在苏州城各桥头等线坊掌柜招聘的,一听到有人要招聘固定工,都跑到刘云龙家,盼着能被刘家留用。

妈妈只想再招聘2个工人,说妹妹也可以拉细线。刘云龙坚持再招聘3个,说今后妹妹要读书,不能忙于拉细线。于是,妈妈就又招聘了3个女工。

晚上,爷爷、伯父、叔父一起来到刘云龙家喝酒、吃饭,一起来的还有刘云龙的堂哥刘云风,是伯父家的大儿子。

刘云风比刘云龙大3岁,已成婚。伯父家的二儿子叫刘**,年岁与刘云龙同庚。

叔父家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年龄都比刘云龙小。

他们今天过来就是商谈做机器的事。几个人一边喝酒,一边说着事。

吃饭期间,在爷爷的见证下,刘云龙和伯父、叔父谈妥了几件事:

1、由刘云龙给伯父、叔父家每家各做6台机器,每台机器20银子,机器费在春节前付清;

2、如伯父、叔父家在有了6台机器后,还要刘云龙额外地给他们制作机器的话,新制作的机器费用为每台30两。

3、机器损坏需要维修的话,材料费、人工费另计。

伯父、叔父很快的就答应了。成本价每台15两,每做一台机器侄儿要给外国师傅5两银子,几乎没赚他们的钱,而且机器费用可在年底付清。每台机器一年可赚200两银子,机器费用是20两/台,还有180两银子可赚。今后6台机器就是1千多两银子,那要种多少地?恐怕村里的地主刘大贵也赚不到这么多钱。如有了6台机器,再贪心一点增添机器的话,每台机器30两,也能承受。

最后,刘云龙说道,尽管你们是我的伯父、叔父,但我们还是要订立契约的,这样,你们也不用担心我不给你们做机器,我也不怕你们不给钱。在刘云龙的坚持下,由爷爷作证,伯父、叔父和刘云龙签订了契约。

谈完事情后,爷爷、伯父、叔父也高高兴兴地回家睡觉了。

父亲在没事时,还真的也上车纺线了。

刘云龙妈妈烧饭做菜时,他见机器空闲着,心疼,心想反正没事,还不如自己也纺纺线,赚点钱呢。

于是,妹妹在家里开始嚷嚷了,男的可以纺线,为啥女的不能做木工,惹得家里人和纺工女都哈哈大笑。

200锭线很快拉完了。这天早上,刘云龙和父亲挑着拉好的线和200个锭子去了城里。锭子是线坊的,必须要还的。

到了平江大街陈家线坊,掌柜看见父亲拿着200个纸筒又来了,惊讶地问道:“你们也太快了吧,才几天功夫,200锭就拉好了?”

父亲说道:“我们村里人多,所以也要不了几天”,说着,他把线交给了掌柜。

掌柜验过货,说道:“你们拉的线,比我作坊里自己拉的线还要好”,说着他让店里的小二把线收好。掌柜用算盘算了一下,说道:“200个锭子,每锭70文,一共是1万4千文,对吧?”

父亲说道:“钱算得没错,不过我们做得纸筒要不要算钱?”他这次总算没把纸筒的事忘了。

掌柜想了想,说道:“纸筒的纸张是你们自己买的,这样吧,再给你20文。”

父亲说道:“掌柜,前几次也有46个纸筒呢。”

掌柜的想了想,以前还真有46个纸筒没算钱,于是说道:“那这次给你25文纸筒钱,行不?”

织布厂织布时,本就要把线绕到纸筒上。现在这个下家直接把线绕到了纸筒上,省了线坊里的工序。

刘云龙在旁边说道:“掌柜,我看这样,这个纸筒钱呢,我们也不要了,不过以后你得负责送货到家,上门取货,行不?”

“送货到家?”掌柜想了想,送货要用车或雇船,还要用人工,于是问道:“这次你要多少锭?”

父亲说道:“这次,你给1000锭。”

刘云龙纠正道:“1000锭太少,你给我们拿个2000锭吧。”

“2000锭?这么多,你们村里来得及做吗?”

“来得及的,我们村有60多户人家,每家分摊的话,也只有30多锭。”

掌柜一想,2000多锭,光纸筒就要40文,还没算纸张的钱呢,于是说道:“好,就按小伙子说的,我负责送货上门,还上门取货”,接着对父亲说道:“1万4千文,太重了,我把他折算成银子吧。”

父亲说道:“那就有劳你了。”

掌柜说道:“现在市面上,2000文折1两银子,一共是7两银子。”

父亲一听,还算公道,据说在南京要2200文才能换到1两银子,于是说道:“行。”

掌柜一边把银子交给刘万禄,一边说,你们等一会儿,我找人去雇条船来。

父亲接过银子,用牙齿咬了一下,试了试银子的软硬度,确认银子是真的,就把银子放到了口袋里,等着陈掌柜去雇船。

刘云龙对父亲说道:“爸,你在这里等着,我去街上逛逛。”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