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再造汉明 > 第三章 水车浜

第三章 水车浜

这天上午,刘云龙做好了最后一张长木凳,开始和师弟们收拾工具,准备回家。

钱师傅和东家去结账了,黄东家为人很客气,让他们吃了饭再离开。

趁还没到午饭时间,刘云龙和三个师弟来到街上稍微转一转。这次,师弟们都不许他靠近河边,以防再出事。

木渎街有南北两条街,中间隔着木渎河,东西长约有600步。街道两边除了一些住宅外,其它的就是作坊和杂货店。作坊中,有酒坊、酱油坊、铁匠铺、碾米铺、裁缝铺、染布坊、织布坊,杂货店也不少,几乎可以买到你想买的所有物品。

离东家不远处,有个明月寺,杏黄色的外墙特别显眼,据说是后唐年间建造的,已有700多年历史了。

刘云龙和三个师弟走进寺门,看到用青砖铺成的路上有几个字,仔细一看是“来此作甚”四个字。

刘云龙盯着这四个字看了好一会儿,沉思着。

这4个字似乎在问香客,更像是在问自己,我来到这个时代能干些什么?会有啥作为?

师兄弟们沿着中轴线向寺内走去,古寺内有天王殿、财神殿、观音殿、文殊殿、普贤殿、地藏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还有十几个供和尚食宿、念经、接待香客、居士入宿的配殿。尽管寺内有几十个善男信女在供香拜佛,但古寺很大,因此还算清净。

4人玩了一会儿,觉得到了午饭时间,就出了寺门,回到了东家。

东家老屋的几张八仙桌已坐满了匠人,就等主家上菜吃饭。钱师傅坐在桌首,旁边空着几个位置,在等着他的四个徒弟。

刘云龙和师弟们走进老屋,坐在了师傅旁边。

刘云龙告诉师傅,他们刚刚去了明月寺,并和师傅说了看到的一些人和事。

东家的帮佣一会儿就把饭菜端上了桌,匠人们开始吃饭。

黄东家不时走进客厅,一边客气地说中午没准备啥好的菜,一边劝匠人们多吃点。

不一会儿,匠人们吃好了饭,木匠们纷纷和东家、钱师傅打招呼,说着再会之类的话,背着木工箱和行李离开了。

木工的活干完了,下来只剩下泥水匠、雕花匠、油漆匠、箍桶匠的活了。

钱师傅把刘云龙喊到一边,拿出几百文钱交给刘云龙,说道:“这是你20多天的工钿,一天是40文,一共是960文。”

明代的木工、泥水匠、雕花匠、油漆匠,尽管没什么地位,但工价是不低的,如活不断的话,养活家人是不成问题的。一般在城里作坊内做工的,工价是30文/天,在乡村普通做工,一天工价是20文,木工、雕花匠、油漆匠的工价比普通做工的高,一般可拿到40-50文。像钱师傅那样的手艺人,工价就能拿到50文/天。

钱师傅接着又拿出50文,说道:“这是那次抛梁,东家给你的赏钱”。

他见刘云龙把钱接过去,用衣服包裹好,塞进行李包后,又说道:“你回去后,要自己好好地接活。我这边接到活缺人手的话,也会喊你来帮忙的。”

刘云龙听后点点头,见师父没啥再叮嘱的了,就和东家打了个招呼,说了一声再会。黄东家的大儿子客气地把钱师傅他们几个送到了门外。

刘云龙和钱师傅、三个师弟告别后,在街上买了些礼品,找到救他的葛成刚。

刘云龙早就打听好了,葛成刚是一家杂货店的伙计。

他把谢礼塞给了葛成刚后,朝街的东边走去。

木渎镇位于苏州城西20里。木渎镇的西北2里处为佛教名山灵岩山,西北7里处是天平山、金山,西12里为穹窿山,东南10里为上方山、七子山。

出木渎镇2里就是胥江,刘云龙沿着胥江边的官道向家的方向走着。

伍子胥建苏州城时,开凿了一条从苏州胥门到太湖的运河,开凿的时间比京杭大运河还要早。这条人工运河开凿的最初原因是伍子胥为了从水路带领吴国军队进攻楚国。后来这条运河不仅便于洪水季节太湖洪水能迅速的排往湖外,而且也方便了苏州与无锡、湖州的水路交通。苏州人为了纪念伍子胥,将这条运河称为“胥江”,还在胥门建有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纪念像。

即使在后世,胥江是苏州人除了长江、京杭大运河外的第三大水系交通。

路边的地里种着水稻、棉花、桑树。稻田里,刚刚栽种不久的秧苗绿油油的,已开始分蘖,叶子在风中微微摆动着。棉花刚刚出苗不久,棉苗正在拼命地吸收着营养,壮大着它地下的根系。

明末,苏南地区大量种植棉花、桑树,棉花、桑树用地各占到总农用地的三分之一。棉花播种时间要在麦子收割后,因此棉花的种植时间比南方的福建、广东要晚一个月左右,苗期需要40天左右。

这个季节正是桑葚成熟的时候,一些桑农和孩子们正在采摘黑紫色的桑葚,贪嘴的孩子一边采摘桑葚,一边把采摘下来的桑葚往嘴里塞,吃得嘴唇发紫。

胥江边的一些岔河里,不时看到几个小孩子在游泳,岸边有几个汉子光着屁股在踩着水车,把河水引到水渠里,水沿着水渠哗哗的流向要灌溉的稻田里。

明代也实行合作社。朱元璋是农民出身,他知道做农民不易。农家碰上春夏农忙时节,要是家里男丁有病在身无法干活,不仅会耽误农事了,还会造成土地荒芜、缴纳不了国家的税粮,就连家里的老人、小孩也养不活,因此,朱元璋下令全国各地乡村,由里、甲长牵头,一里之内的农民20来家或40家、50家组成一社,凡是遇到婚丧嫁娶和生老病死之类的事情,一社的人家通力合作,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即使是农忙季节一家无力,百家相助了,一切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像这种踩水车灌溉的事,采用的就是合作社制度,由村里的男丁轮流踩车。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